2018年7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提出,到2020年,培育10家左右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大规模开发应用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工业设备上云取得重大突破,遴选一批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方向)项目,建成平台试验测试和公共服务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初步形成,同时《指南》提出,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推动形成平台标准制定与推广机制。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盟、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定与推广。
2017年6月以来,中国焊接协会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工业互联网和行业大数据的指导精神,对焊接行业工业互联网实施当中的,各企业产品编码规则多样、数据结构标准不统一,产品数据采集不规范等严重制约焊接行业工业互联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行业调研。
2018年1—4月,中国焊接协会就该调研结果所反映的的问题,召集焊接协会专家委员会、理事会成员进行了多次研讨。
5月,确定了为解决当前焊接行业工业互联网实施过程中,基础产品信息编码和产品数据结构的标准不统一问题。在没有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中国焊接协会前瞻性制定社团标准《焊接材料可追溯信息化标识》、《焊接术语-焊接材料》、《焊接术语-焊接基础》、《焊接术语-熔化焊》、《焊接术语-焊接检验》,先期为焊接行业工业互联网统一的数据编码和数据结构信息传输标准打下坚实基础。
6月5日,经中国焊接协会审查,批准CWAN团体标准《焊接材料可追溯信息化标识》、《焊接术语-焊接材料》、《焊接术语-焊接基础》、《焊接术语-熔化焊》、《焊接术语-焊接检验》等五项标准立项,标准计划编号为CWAN 0006-2018、CWAN 0007-2018、CWAN 0008-2018、CWAN 0009-2018、CWAN 0010-2018。
7月6日,《焊接材料可追溯信息化标识》团体标准启动会在哈尔滨召开。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焊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连胜,中国焊接协会副秘书长张华,标准制定专家、焊接互联及相关企业代表等28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分别由中国焊接协会副秘书长张华和中国焊接协会秘书方乃文博士主持。李连胜秘书长首先向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欢迎辞。他说团体标准是我国深化标准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改革政策和国家对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其未来前景看好。他指出“焊接产品的信息化标识”是做好产品、服务和推进工业互联网实施的重要抓手,这进一步凸显了做好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团体标准是推动行业技术发展的助推器,大家要积极参加标准化工作,力争在团体标准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焊接协会秘书杜淼作了《焊接行业移动端(APP)应用综合解决方案》的报告。报告从项目背景、建设目标、功能模块、设计原则四方面对移动端进行了介绍。
焊接互联项目经理梁伟作了《焊接材料可追溯信息化标识》系统框架的报告,主要从平台研发背景及目的、系统功能框架、主要功能对系统框架进行了阐述。
福建特检院主任孙明辉作了《焊接材料可追溯信息化标识》标准框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标准制定的背景、意义以及目标。他指出,为了满足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要求,促进行业发展,建立行业秩序,助力中国制造,《焊接材料可追溯信息化标识》势在必行,争做行业的领跑者。
随后,参会代表就系统功能架构方案选择;如何制定防伪编码编写规则;防伪标签是否需要制定统一模板;信息追溯监控是否需要数据可视化;标准使用范围;标识的方法;关于质量说明书的要求;是否需要追溯产品原材料的信息;是否要追溯到经销渠道;如何考虑防伪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国家焊接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吕晓春、常州市正阳焊接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嵇文斌、北京金威焊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伟、中国电建能源上海装备有限公司主管张敏娟、江苏九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永峰、天津大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部长马恒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讲师张天理、哈尔滨东驰物资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宗斌等进行了发言。
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的发布,为中国焊接协会前瞻性制定社团标准《焊接材料可追溯信息化标识》、《焊接术语-焊接材料》、《焊接术语-焊接基础》、《焊接术语-熔化焊》、《焊接术语-焊接检验》打下坚实的政策上实施推广依据,为协会制定统一的焊接行业工业互联网数据编码和信息结构标准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云平台的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制定本指南。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以平台标准为引领,坚持建平台和用平台双轮驱动,打造平台生态体系,优化平台监管环境,加快培育平台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到2020年,培育10家左右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大规模开发应用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工业设备上云取得重大突破,遴选一批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方向)项目,建成平台试验测试和公共服务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初步形成。
1.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参考架构、技术框架、评价指标等基础共性标准。组织推进边缘计算、异构协议兼容适配、工业微服务框架、平台数据管理、平台开放接口、应用和数据迁移、平台安全等关键技术标准制定,面向特定行业制定形成一批平台应用标准。
2.推动形成平台标准制定与推广机制。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盟、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建设标准管理服务平台,开发标准符合性验证工具及解决方案,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开展标准宣贯培训。
3.推动平台标准国际对接。建立与国际产业联盟、标准化组织的对标机制,等同采纳国际标准,加快国际标准的国内转化。支持标准化机构、重点企业主导或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4.遴选10家左右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方法,在地方普遍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分期分批遴选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加强跟踪评价和动态调整。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方向)、应用现场会,推动平台在重点行业和区域落地,支持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拓展国际市场。
5.发展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规范,支持协会联盟等开展平台能力成熟度评价,发布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荐名录。鼓励地方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平台在“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落地。
6.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管理能力。支持建设工业设备协议开放开源社区,引导设备厂商、自动化企业开放设备协议、数据格式、通信接口等源代码, 形成工业设备数据采集案例库和工具箱。组织开展边缘计算技术测试与应用验证,推动基于工业现场数据的实时智能分析与优化。
7.加速工业机理模型开发与平台部署。鼓励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推动重点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的模型化、组件化、软件化与开放共享,促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知识沉淀、传播、复用与价值创造。
8.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开发能力。支持平台建设多类开发语言、建模工具、图形化编程环境,开发平台化、组件化的行业解决方案软件包,推动面向场景的多功能、高灵活、预集成平台方案应用部署。
9.打造面向工业场景的海量工业APP。组织研制工业APP参考架构、通用术语、分类准则等标准。编制和滚动修订基础共性工业APP需求目录,支持平台联合各方建设基础共性和行业通用工业APP及微服务资源池。鼓励第三方建设工业APP研发协同平台和交易平台,推动工业APP交易。
10.实施工业设备上云“领跑者”计划。制定分行业、分领域重点工业设备数据云端迁移指南,推动工业窑炉、工业锅炉、石油化工设备等高耗能流程行业设备,柴油发动机、大中型电机、大型空压机等通用动力设备,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智能化设备上云用云,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维修成本。鼓励平台在线发布核心设备运行绩效榜单和最佳工艺方案,引导企业通过对标优化设备运行管理能力。
11.推动企业业务系统上云。鼓励龙头企业面向行业开放共享业务系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设计和协同供应链管理。鼓励地方通过创新券、服务券等方式加大企业上云支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作用,降低中小企业平台应用门槛。
12.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新模式。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方向),培育协同设计、协同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金融等平台应用新模式。组织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指南,明确平台应用的咨询、实施、评估、培训、采信等全流程方法体系。
13.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体系。以测带建、以测促用,支持建设一批面向跨行业跨领域、特定区域和特定行业的试验测试环境,以及一批面向特定场景的测试床,开展技术成熟度、功能完整性、协议兼容性、数据安全性等试验测试。
14.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者社区。支持协会联盟联合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建设开发者社区,推动平台开放开发工具、知识组件、算法组件等工具包(SDK)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构建工业APP开发生态。指导开发者社区建立人才培训、认证、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开发者创业创新大赛,加快工业APP开发者人才队伍建设。
15.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型服务体系。探索基于平台的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机制,创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知识交易环境。构建基于平台的制造业新型认证服务体系,推动建立线上企业资质、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认证新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及创新技术服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