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标识本是鉴别商品真伪的“试金石”,如今却难保自身的真实性。近年来,全国查获多起通过假冒的防伪标识、制售假货案件。仿真度如此高的防伪标签从何而来?防伪码,怎么就成了假货的护身符?防伪技术的未来发展形式,会有哪些变化?
历时6个多月、辗转4省19个市县区后,甘肃陇南市成县公安局破获一起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案,抓获以霍某伟为首的犯罪嫌疑人10人,查获假冒伪造“红川酒业”商标标识的包装材料76万余件,为企业挽回损失1亿余元。今年3月20日,甘肃警方披露了案件详情。
据广州某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2022年6月,有人委托公司以甘肃红川酒业名义,开发一套溯源防伪、红包营销系统。随后,他们为对方制作了32万个溯源二维码电子数据和32万个红包二维码电子数据。
“只要对方为该系统红包支付账号充值,那么扫描我们公司提供的这些二维码,就能实现防伪验证及领取微信红包功能。”该科技公司负责人说。
专案组查询发现,嫌疑人多次为该系统账号充值达6.5665万元,红包扫码共9228次、计6.49573万元。这9228次红包扫码,疑似已销售假冒红川酒9228瓶,价值高达数百万元。经查,霍某伟交待了假冒“红川酒业”工作人员制售防伪二维码的犯罪事实。
同样,去年2月,湖北襄阳保康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酒案,涉案金额高达2000余万元。该团伙内部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清洗酒瓶、勾兑、打码、贴标签等,连合格证、防伪码、验酒器等都一应俱全,一般消费者仅凭肉眼很难识别。
2020年5月,深圳市龙岗警方打掉一涉嫌售卖假货的犯罪团伙。为了以假乱真,以李某为首的团伙在防伪码上下了不少功夫。
李某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为了挂靠一个虚假验证的网页,他租用了网站服务器,在假网站建成后,李某便开始在街边小店,大量采购成本低廉的三无手机皮套,经过翻新、加工等后,将包含防伪字串、虚假验证网页的二维码印在产品上面,三无产品便摇身变成“知名品牌”,价格瞬间翻倍。
除了警方破获的案件,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假防伪码”为关键词搜索,能看到上千起投诉。不少消费者反映,用包装盒上的防伪码扫描,货品提示是正品,但从其他渠道联系官方查询,却被“打假”或建议谨慎购买。
防伪二维码的原理看起来很简单:每个产品都会生成唯一的编码,如果消费者查询的防伪码不存在,就可能是假货。
不过,现实中的防伪远比理论复杂得多。广西贵港警方曾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冒 “海飞丝”洗发水案件,涉案价值达1.2亿多元。这些假洗发水的瓶盖上,都贴有一个圆形防伪标识,上面写着防伪查询网站和查询电线位的序列号验证码,和正品几乎一模一样。
据办案人员介绍,防伪码和查询系统的设计、生产、搭建等,早已形成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在一些地方的乡镇,有些没有任何资质的小作坊,仅靠几台简陋的机器,就能开工生产防伪标识,各类假冒名牌防伪标识随便印制、甚至“论斤买卖”。
在一些平台渠道中,以“防伪码”等词汇检索,很快就能弹出各类提供服务的商家,在这些商家的广告中,多以“一物一码”“追溯查源”等为亮点,以极低的价格为噱头,还可免费使用防伪查询网站和“400”电话。
有商家表示,除了二维码防伪标识之外,还提供“激光镭射防伪”“温变火烤防伪”“滴水消失防伪”“荧光防伪”等多种市场上流行的防伪技术服务,并有电话、微信、网络、二维码等查询方式。防伪标签的价格,取决于防伪技术的难易程度,每万张70元至350元不等,最便宜的防伪标签单价不到1分钱。
这些防伪码贴上包装盒后,消费者为何能查询到是“正品”?知情人士透露,这在生产环节就“准备”好了,厂方会用电脑程序随机生成二维码和数字编码,而这些数据在生产制作防伪码时,就已上传到了与之配套的查询系统后台。
据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由质检总局颁发的防伪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仅为数百家,而实际上,全国有超过5万家企业从事防伪印刷业务。
我国《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2022年版)》规定,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在承接防伪技术产品生产任务时,必须查验委托方提供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营业执照、身份证明材料、产品检验合格报告等。但由于防伪标识生产企业参差不齐,特别是大量存在的处于监管盲区的小作坊,很多企业都竞相压价,放弃审核资质等底线,按照客户需求随意印刷。
很多人看到商品上的二维码,会习惯性地用微信来扫一扫,但微信扫一扫只是一款识读二维码的工具,本身没有任何防伪鉴别功能,因此难以判断商品真伪。
中国防伪行业协会提示广大消费者,在进行防伪查验时,一定要通过官方入口进入查验页面或下载查验APP,再按照相关页面提示进行防伪查验操作。同时也建议品牌方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采取专业技术手段保护品牌及消费者权益。
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防伪技术分会负责人刘玫玫介绍,“市场上造假手法多样,正版商品上用哪种防伪标签,很快就出现对应的造假产品,甚至假戏做全套,自制防伪查询网站。”刘玫玫介绍,那些假冒的查询系统,甚至会在相关页面使用“国”字头的标识,还有的查询网站页面上,赫然写着“打假扶优”“品牌可信”等字眼,特别唬人。
专家提醒,即便是冠以“中国”“全国”的名号,很多也是由商业公司运作管理,并不具备可靠、权威的资质。事实上,不少知名品牌的正品,反而不会使用这些“国”字头的防伪系统,而是通过企业自己的公众号、小程序、网站等渠道,让消费者进行查询和比对。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防伪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激光防伪标识和二维码防伪标识,主要是企业的自主防伪行为,防伪标识属于“自产、自销、自己鉴定”的生产服务链条,相关部门没有对防伪标识进行统一监管。防伪标识生产的乱象,暴露了行业监管薄弱和法律约束不足。
这位负责表示,二维码本身也并无防伪作用,只是记录信息的一个符号,用它来记载链接地址,不过,很多防伪公司和推销人员诱导公众,称这个东西有防伪作用。“商品的真假和查询的结果并没有必然联系,消费者切不可单纯认为通过扫描条形码或二维码,就能分辨出商品真假。”
内蒙古质监局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质监部门主要是通过3C认证、生产许可证等对产品进行监管,并不会通过防伪标签来监管。
针对防伪标签生产的乱象,相关人士建议,防伪行业要严格实行准入制,从源头上对生产企业进行“闭环监管”。生产厂家也要不断改进防伪技术,增加造假难度和造假成本。同时,执法部门应根据举报线索,有针对性地加大打击造假者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