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了防伪码,产品就是真的吗?记者调查发现,防伪码也可以造假,一些假货明目张胆贴码,扫出来就是“正品”。
调查显示,防伪码和查询系统的设计、生产、搭建等早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专业定制”“免费设计”“通用标签、现货速发”……在一些平台渠道中,以“防伪码”“防伪码定做”等词汇检索,很快就能弹出各类提供此项服务的商家。而即便是一些冠以“中国”“全国”名号的防伪查询系统,也是由商业公司运作管理,并不具备可靠、权威的资质。
从前端设计生产层面看,网上不少制造防伪码以及创建相关网站的商家,到底有没有相关资质?据报道,不少商家只是简单询问防伪需求和数量,便表示可安排设计和生产,商品什么来路、是不是假货等一概不关心。当然,退一步讲,即便这些本身就来路不明的防伪码制造商有意识去追问商品信息,其又有什么辨别能力?
从后端监管层面看,即便相关企业取得了正规资质,也不能放任自流。《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防伪技术生产企业不得生产或者接受他人委托生产假冒的防伪技术产品。其中的“不得”,不可能寄希望于生产企业自觉遵守。监管必须无处不在、应时而为,紧抓各种消费维权新动态,主动创新监管手段,依法依规从严治理,方能形成震慑。
防伪码虽是科技进步的产品,但不能因为它的存在,就把甄别真假的责任扔给消费者。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让防伪码本身经得起查。
保护消费者权益,就是在呵护市场,增强消费活力。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咨询3534.3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4.9亿元。这些成果,直接增强着消费信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这一行动,就要抓好一个个细节,用权益保障托举消费活力。呵护放心消费、开心消费,治理防伪码就是一个抓手。(评论员何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