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求证”栏目1月8日刊登文章《中国输非洲抗疟药不是假药》,通过记者在非洲和中国的实地调查表明:通过正规渠道进入非洲的中国抗疟药可以保证质量、效果。那么,非洲是否存在假药?假药从何而来?国际制假售假链条如何形成?针对这些问题,“求证”栏目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记者调查了解到,非洲部分国家假药现象较突出。具体到坦桑尼亚,也存在假药。按当地药监局说法,系因当地严重缺医少药且多数民众支付和鉴别能力有限,而假药售价普遍比正品低廉许多,仿冒的药品很好销售,因而被不法商人利用。
坦桑尼亚食品和药品局代理局长、实验室主管尤古鲁姆说,坦桑尼亚对抗疟药有着严格监管,全部药品都要经过食品和药品局的审批和检查,但即使如此,估计市场上还是有20%的假药,这些假药很多来自非洲地区制假工厂以及其他洲的制假售假输入。
坦桑尼亚姆姆加医院医生、伊拉拉地区医院协调员布什威说,2009年自己经历过一次假药事件,当时乌干达发现一个地下工厂,生产各种假冒高端药,其中包括抗疟药。
据华方科泰坦桑尼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勇介绍,目前坦桑尼亚公立市场的药品监管较严格。私立市场有包括瑞士、比利时、印度、肯尼亚和中国等国的众多厂家药品。非洲很多地方医疗卫生系统不完善,一些小诊所、小药店从不正规渠道进口便宜的假药,抗疟假药多见于这些私立市场。假药有一部分是由不法商人走私进入,也有部分来自当地地下工厂加工。
在乌干达,政府或国际组织会统一安排免费发放抗疟药,医院及药店也自行进货再销售给病人。乌干达的药监局是非洲国家中管理比较严格和规范的,不过,据昆明制药乌干达代理商中非医保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孔东升介绍,在乌干达也存在非法进口药品的情况,大部分是通过走私形式夹带,所占份额很小,对主流市场影响不大。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西药部副主任曹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正规渠道的医药贸易都是有保障的。假药主要通过非法渠道流入非洲,多是走私夹带。假药有很多种,包括有效成分含量不够的;仿冒别人品牌、侵犯知识产权的;中间商转手时将非医药产品改成医药产品用途的。”一些企业以低价竞销手段争取非洲市场,造成药品质量下降;一些企业以次充好,药品有效成分达不到要求;还有一些假冒药品就是单纯的“糖片”或“盐片”。
记者向业内人士了解到,中国青蒿素类抗疟药近年来在非洲赢得良好声誉。随之而来的是,无孔不入的国际假药制造者开始以中国生产出口的抗疟药为目标进行造假活动,通过各种渠道输入管制不严的非洲某些地区,对中国药品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据介绍,一些非洲进口国没有对抗疟药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导致在国外的委托加工业务存在劣质或仿制假冒药品,一些中小药品加工厂专门接受非洲发展中国家的订单。中国抗疟药受到欢迎,一些品牌随即被非洲一些地下工厂、假药窝点仿制和销售。当然,也不排除中国个别企业接受非洲不法企业的委托,非法生产出口药品。
此外,还存在一种情况,真药因储存和使用不当,影响药效而被误认为假药。据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介绍,中国生产的抗疟药需要在规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避光保存。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未能够保证药品的运输和储存条件,影响了药品的质量和药效。
同时,抗疟药使用时,患者需连续服用一个疗程。据中国驻乌干达使馆经济商务参赞欧阳道冰介绍,受限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物流配送不到位,医药经常短缺,患者无法及时足量领取抗疟药。有些患者因服用药量不足,没能根除疟疾;还有些患者服用少量药品后,症状稍有缓解即停止服药,以备下次患病时再用,体内易产生抗药性,导致疟疾反复发作。
曹钢说:“按照国际贸易惯例,药品质量主要应该由进口国监管,因为不同国家对同一种药品的规格、剂量要求可能不同。但是非洲的技术设备和专业人员跟不上,监管较薄弱。”
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园主任、青蒿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平说,药品在国际市场流通过程较为复杂,流通领域出现假冒伪劣药品,也需要各国药监部门加强监管,认真追寻假冒伪劣源头。近年来青蒿素产品广受欢迎,但假冒药品损害了中国药企品牌。世卫组织曾发布一个公告,在柬埔寨、越南等国出现了假冒中国青蒿琥酯片的案例,假药并非来自中国,而是中国境外。
复星医药旗下的桂林南药公司在非洲私立市场的合作伙伴均为当地具备药品经营资质且实力很强的医药公司,有完善且固定的分销渠道,药品的流向可追溯。市场上出现仿冒药品,通过查询药品批号及货物流向很容易就可查出。目前在非洲市场未出现该公司药品被仿冒的情况。
昆明制药厂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产品都标示KPC的注册商标和药品商品名,并在出口药品包装上贴有防伪标签,包装线采用直插式包装,较难被仿制。
目前北京华方科泰公司还没有特别的防伪措施,主要采用国内通用的GSP管理方式,即通过批号来管理。2008年3月上市的科泰复因服用方便、疗效显著而受市场欢迎。不料2009年10月在非洲即遭人仿造,在市场上以超低价销售。华方科泰公司发现后,立即向坦桑尼亚药监局报告,并在当地报纸花两周时间发布真药与假药鉴别公告,及时澄清,避免了更严重后果。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2年1月至11月,我国71家企业(商会会员企业)共向非洲出口青蒿素产品金额5590万美元。2011年,我国71家企业对非洲35个国家出口青蒿素产品金额5674万美元。目前,抗疟药占出口非洲的药品比例为20%左右,抗生素占比一半以上。对非洲的药品出口对于我国制药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日益突出的假冒中国药品现象,曹钢建议,中非必须加强合作,共同打击在非洲假冒中国药的行为;国外贸易商应规范进口渠道,从合法企业采购药品;我国应鼓励更多正规医药出口企业应用激光防伪技术,增加仿冒难度;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医药出口企业资质审核。同时,有关部门要为我国重点企业争取国际认证提供更多支持。